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?

2023-05-26 12:01:48
经常做一个方案显示页面如PPT没把问题讲清楚,他人一个问题就貌似发现了关键,这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思维方式?'

我先来举一个例子:

假设,你是一家创业公司的 CEO

最近,你发现公司的业绩一路下滑,你打算找业务部主管王小锤聊一下,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、下一步该如何应对。

于是,你把他叫到了办公室,一脸严肃地问道:「小锤,最近公司业绩一直在下滑,你打算下一步怎么办?」

小锤有些颤抖,紧张地说道:「老板,这两个月团队走了几个得力干将。另外,这段时间,市场上出现了一个竞争对手,和我们的产品功能基本一致,但价格比我们低了许多,用户现在都觉得我们的产品太贵,都跑去买他们的了,所以业绩才下滑。如果能帮我再招募几个销售,适当地再给我一些折扣的权力,我有信心,业绩一定能提上去!」

你听上去感觉像是借口,便质问道:「再招几个销售没问题,我帮你去和人力资源部的李总打声招呼。可价格高不是理由吧?我们一直都是这个价格在卖,而且我们为了保证产品质量,用的都是好材料,利润本来就不高,现在你再一打折,利润就更少了。」

小锤看你有些犹豫,就继续说道:「现在市场发生变化了,竞争对手开始主动降价,我们也要跟进,晚了也许市场就没了!通过薄利多销,先把竞争对手赶出去,把市场拿回来!」

被他这么一说,你心头一紧,感觉挺有道理,频频点头,还没等你开口,小锤又接着说:「只要您给我打折的权力,再给我配 2 个人,我保证下个月的业绩能有 2 倍的提升!把市场给拿回来!做不到我就走人!」

你被王小锤的诚意所打动,脸上露出了迷人的微笑,便许诺了他提出的条件。

一个月过去了……

公司的销售额确实提升了 2 倍,但由于都是打折出售,算上新增的人力成本、团队的运营成本,利润竟然变为了负数!并且,竞争对手竟然又降价了,摆出了一副誓死要打价格战的架势,小锤又向你提出了需要更高折扣的请求。

怎么办?

再降?就会亏更多!不降?市场就没了。裁人?团队就散了。

小锤,你这是在坑我啊!

你焦头烂额……

为什么会这样?

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「表面问题」,没有找到「本质问题」!

什么是表面问题?什么是本质问题?我们又应该如何找到本质问题呢?

要找到本质问题,我们得先看一下到底什么是「问题」,它是如何产生的。

比如我问你:什么是区块链?

如果你不知道区块链的含义,那么它对你来说就是个问题;而如果你的认知中,已经拥有了区块链的认知,那么这对你来说就不是个问题,或者说,你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
再比如,我问你:「你为什么这个月业绩那么差?」

这是一个问题吗?

这就不一定了……

如果说,公司给你的业绩目标是 100 万,你做了 50 万,那么这就是个问题。

但是,如果目标是 100 万,你也做了 100 万,那么这就不是个问题。你听到后会反问我:「我哪里差了?!」

所以「问题」是什么?

「问题」就是:期望与现状的落差部分。

假设某件事的期望值是(B),现状是(B'),那么(B'→B)这个落差部分就是问题。

为什么我们常说:没有问题,就是最大的问题?

因为没有问题,就意味着你不知道目标在哪里,也不知道现状是什么,自然就不知道有什么问题,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随波逐流,一脸迷茫。

比如你刚对一群人讲完一大段话,然后问大家还有没有问题。

大家回答你:没有问题。

你千万别天真地以为大家都听懂了,更大的可能是:大家不知道什么算真正地听懂了,以及为什么要听你说这一大段,他们没有一个期望值(B);也不知道自己听懂了什么,没听懂什么,处在游离状态,找不到自己的现状(B')。

因此,不是他们完全听懂了,没有问题,而是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听懂,不知道什么算完全听懂,因而找不到这个「落差」在哪里,没有发现落差也就没有发现问题,所以只能回答:没有问题。

我们所有的解决办法,都应该是围绕(B'→B)的这个部分来展开思考的,找不到这个落差部分,我们的解决方案也就无从开始。

可是,很多人日常工作、生活中的交流并不是这样的,他们往往在还没弄清楚问题「是什么」的情况下,就急于开始给出自己的建议。

比如,文章开头的问题:「小锤,最近公司业绩一直在下滑,你打算下一步怎么办?」

这个问题,其实就很模糊,怎么算下滑?目标业绩是多少?现在的业绩是多少?下滑的比例是多少?过去几个月具体是什么情况?是原来做 100 万,现在变成 30 万;还是原来做 100 万,现在下降到 80 万?

虽然都是业绩变差了,但这两个问题,显然是不同的问题:一个是要解决 70 万差额的断崖式下跌;一个是要解决 20 万差额的业绩波动。那应该给的解决方案当然是不同的。

如果是第一个问题,那可能就需要动大手术了,比如降价拉销售、整个团队大换血,甚至是战略调整;而如果是第二个问题,那么补两个销售,再给团队打一针鸡血,老大一声吼,大伙儿向前冲,也许就能解决。

又比如,闺蜜向你抱怨,最近和男朋友关系不好,怎么办?

,

周恩来对尼克松访华期间租用通讯卫星一事提出的解决意见,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政治家分析看待问题的高超思路。


1972年1月,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夕,美方先遣组到达北京预做技术安排。美方先遣组提出:在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,随行记者将通过通讯卫星播发电视、图片、电讯等,请中国政府给予方便。


周恩来指示熊向晖与美方联络沟通此事,告诉美方负责人齐格勒,中国政府原则上同意这一要求,我们现在还没有通讯卫星,请美方帮助我们租用。在转播技术方面也请美方协助。


齐格勒表示,租用通讯卫星的价格可能很昂贵,尼克松访华8天的租金估计有100万美元之多。他说,中国政府不必花钱租用,因为美国政府已经准备了卫星终端站,只要求中方在尼克松将要访问的北京、上海和杭州等修建地面工程即可,所有费用由美国方面承担。


熊向晖听后,立即表示修建地面工程的费用由中国政府支付,只要美方技术协助即可。


熊向晖随后向周总理汇报说,既然美国政府已作了准备,我们就不必花那么多钱为美国记者租用卫星了。


这个方案听起来,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案。当时我们国家外汇极为宝贵和短缺,100万美元不是个小数目,能让国家少花一些外汇也是个好事情。


但是,周恩来不这么看。


周恩来对熊向晖说:


让你商谈租用,你一听100万美元就想缩头。这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,这是涉及我国主权的问题,在主权问题上绝不能有丝毫含糊。你告诉齐格勒:


第一,请他负责为中国政府租用卫星终端站,租用期是北京时间1972年2月21日上午1时至2月28日24时;


第二,在租用期间,卫星终端站的所有权属于中国政府,美国方面事先向中国政府申请使用权,中国政府将予同意,中国政府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;


第三,租用费和使用费都要合理,要齐格勒提出具体数目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国际上的一般价格,不做“冤大头”。


齐格勒听了熊向晖转达的周恩来的意见后,很是惊讶。他想了一会儿对熊向晖说:


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谈判对手。我完全接受中国政府提出的前两点办法。请放心,租用一定很合理。我知道,租用费和使用费是互相关联的。我现在提不出具体数目,但我可以设想,这两项费用之间将会划个“等号”。


我很佩服你们的精明,我更佩服你们处处注意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。我将把这一深刻印象报告尼克松总统,并告诉我的同事和亲友。我还要坦率地说,现在我完全同意基辛格博士的看法:周恩来总理是世界上罕见的,令人衷心敬佩的政治家和外交家。


周恩来不愧是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。他不被对方的思路牵着走,他分析看待问题坚持自己的框架。


美方的方案看上去相当不错,很有吸引力,可以省下一大笔外汇。那个年代,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数额极低,使用起来相当紧张拮据,还可以为我们省去租用环节的很多麻烦。按照美方的方案,我们只要在一些细节上磋商完善就可以了。


但是,周恩来的根本不被美方的思路牵着走,他看问题的目光跳出了具体问题,他有自己的思路。


周恩来的思路就是,先算政治账,再算经济账。先考虑“该不该”的问题,再考虑“能不能”的问题。


他的政治账,就是国家主权,国家尊严。这是他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,一个政治家,在处理外交问题时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,这是他看外交问题的一个出发点。


对方的任何意见建议,都不能干扰他的这个基本原则。在这个原则问题上,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,透过问题表面的复杂性、专业性以及利益诱惑,直达问题的本质所在。


然后才是权衡利弊。在坚定地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的这个前提下,他才考虑经济上的利弊,才算经济账。


当然,这个经济账,周恩来算得也是相当高明。


美方负责人齐格勒是懂行的,他既佩服周恩来维护国家尊严的坚定立场,也佩服周恩来解决问题的精明。因为他心里明白,租用费和使用费是互相关联的。他略一思考,就意识到这两项费用之间将会划个“等号”。也就是说,中国租用卫星花了多少钱,在收取随行记者的卫星使用费时,也将收回多少钱。


中国实际上不用花一分钱,但是在租用卫星的这个时间段里,卫星的支配权使用权属于中国。


站位,格局,眼光,决定了一个人分析问题的透彻程度。




评论区有人质疑此事的真实性,此事引自熊向晖《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》,中共党史出版社 ,2006年3月版

'